原标题:安徽:坚持问题导向 着力破解难题 聚力加快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建设
导 读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16-17日在京召开。会议围绕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深入研讨大力振兴制造业的思路举措,着力提高工业通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广东、海南、重庆、甘肃等10省市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就各地振兴制造业的做法作了重点发言。小编对上述10个发言进行了精心整理,将分今明两天发布,敬请关注。本篇为您带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牛弩韬的发言内容。
坚持问题导向 着力破解难题
聚力加快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建设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 牛弩韬
每年7月份,工信部均组织召开全国工信系统座谈会, 深入研讨热点、理清难点、部署重点,虽然是工作务虚会,但主题鲜明、内容务实,每次都感觉收获很多、启发很大。特别是上午苗部长带领我们学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振兴制造业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思路,如,工业是立国之本,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短期看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长期看是国家经济命脉。同时,又共同聆听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专家讲座。这不仅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工信部门肩负的责任使命,增强了发展自信和行动自觉,也为我们推进制造强省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思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认真贯彻、全面落实。
近年来,工信部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全面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工信部门的影响力、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安徽经信委在工信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制造强国”部署,扎实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近期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召开了“制造强省”万人大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并讲话,市县(区)党委政府、经济部门、骨干企业在各市县分会场参会,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安徽制造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二是制定了“制造强省”行动方案,围绕“7+5”【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7个高端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加工等5大传统产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实施“互联网+制造、基地+基金、龙头+配套、存量+增量、集约+循环”五条发展路径,提出到2021年实现“三大四强”【规模企业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在全国第一方阵再上新台阶,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企业、产业和基地】目标, 制造大省地位基本确立。
三是出台了支持制造强省建设系列政策,做加法,发布实施制造强省、科技创新、技工大省、三重一创等“七个政策10条”,扶持企业产业资金规模达百亿元,其中“制造强省政策10条”专项资金规模25亿元,主要以“后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五大制造”,支持企业试点示范、创业创新和做强做大等。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新10条也将于近期发布。做减法,在去年“降成本20条”的基础上,进一步 推出“降成本10条”,预计全年降低企业成本负担1000亿元以上。
四是开展了“制造强省系列政策进万企”活动,省经信委组成八个政策宣传组,采取一本书、一场会、一席谈、一线看、一盘棋“五个一”方式深入企业开展政策解读,实现了经济部门、园区、规模企业“三个全覆盖”,对接企业达2万多家。各市也纷纷召开“制造强市”大会,制定实施配套政策,全省上下合力推进制造强省氛国已成。今年1-5月,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居全国第8;完成技改投资2638.5亿元,居全国第4位,主要指标(增速)继续居全国第一方阵。
在推进制造强省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制造业发展还面临经济脱实向虚、企业成本高企、创新能力不足、质量品牌不强等困难问题。根据会议安排,就如何破解制造业发展难题,简要汇报一下工作实践和思考。
一、进一步畅通金融支持制造业的渠道。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近年来,受部分产能过剩严重、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实体盈利能力减弱等因素影响,经济“脱实向虚”倾向明显,大量的社会资金流向股市、债市、房地产等。以安徽为例,2016年全省新增贷款5260亿元,其中70%流向房地产、20%流向城投平台,工业领域仅占2.1%;今年1-5月,全省新增工业贷款210亿元,增长4.5%,低于全部贷款12.2个百分点。
针对金融流向实体经济不畅,安徽将在深入推进新型政银担合作、续贷过桥资金周转、“税融通”贷款、小额票据贴现等新业务的同时,今年拟在省股交中心设立“专精特新板”,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对接资本市场。
建议工信部联合有关部门,围绕贯彻落实《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刚刚结束的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健全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部际协调机制,细化出台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政策,引导金融回归本源、专注实业,落实好普惠金融、先贷后还、尽职免责等政策,大力推动产融合作、产业链金融、动产质押发展,加快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加快设立“中国制造2025”投资基金、产业创投基金等,探索产业基金运作有效模式,积极入股参股地方产业发展基金,利用资本撬动产业发展。
二、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是提升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层面减税降费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受税费种类多、隐形成本高等因素影响,企业获得感不强,负担依然较重。今年1-5月,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为87.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元。
针对企业成本“痛点”,安徽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降成本各项政策,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减轻企业负担综合平台,多措并举、力所能及降低企业成本负担。
建议国家层面继续精简归并社会保险基金,进一步降低社保缴费比例,特别是针对安徽等社保缴费基数较高的内陆省份,允许其适当下调社保缴费基数。加快推进电力、天然气、自来水等垄断行业改革,全国“一盘棋”统筹指导制造业企业用电、用气、用水价格。同时,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降低物流企业税率,或者把路桥费纳入营改增抵扣范围,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三、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工业基础薄弱等方面。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连续4年超过2000亿美元,成为最大进口产品;高端传感器、数控系统、工业应用软件等基本被国外垄断。同时,国家首台套补贴保险等政策落实较难,也制约了企业创新步伐。如,安徽博一流体研发的高端液压件填补了国产空白,但由于缺少系统性政策扶持,始终无法撬动国内市场。
为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安徽正在围绕构建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发展支撑体系,正在深化产学研合作,面向新材料、电子信息、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快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或产业化应用。
建议工信部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体系,扩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数量,组建一批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适度降低首台套补贴保险门槛,扩大企业覆盖面,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优先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加快推动重大装备国产化。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融资、培训、法律、人才等全方位服务,支持钢铁、建材等富余产能向“一带一路”转移,支持骨干企业“走出去”投资、并购、参股国外高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
四、进一步做强中国制造质量品牌。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品牌是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和市场优势,我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由于技术、管理、人才等瓶颈制约,我国也是名副其实的“品牌小国、质量弱国”。例如2016年我国世界品牌500强数量仅为美国的1/6、发动机主轴轴承、传动齿轮等工业基础产品的寿命仅为国际先进水平的1/10左右。推进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必须夯实质量基础、提升品牌价值,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大力研发新品、多出优品、打造精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创造供给,供给引领需求,大力推进 “三品”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计划,打造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优品、精品。
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强化工业质量品牌发展战略,定期举办“中国工业精品”论坛,开展“中国工业精品”评选认定,并在“中国品牌日”集中发布;借鉴“大国工匠”、“大国重器”做法,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主流媒体,进行“中国工业精品”系列宣传;同时,在政府招投标中推行“优质优价”,严厉打击制售假冒等违法行为,优化质量品牌发展环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和工信部决策部署,认真学习借鉴各省市的先进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推进安徽“制造强省”建设,为制造强国建设闯新路、破难题、挑重担,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中国公众信息网摘编:崯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