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辽宁:加快振兴先进制造业 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编者按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16-17日在京召开。会议围绕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深入研讨大力振兴制造业的思路举措,着力提高工业通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广东、海南、重庆、甘肃等10省市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就各地振兴制造业的做法作了重点发言。小编对上述10个发言进行了精心整理,将分今明两天发布,敬请关注。本篇为您带来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何庆的发言内容。
加快振兴先进制造业 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何庆
按照会议要求,重点围绕“振兴制造业的难点及破解对策”和“实现制造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两个问题,与各位领导和同仁交流探讨。
一振兴制造业的难点及对策建议
(一)振兴制造业的难点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实现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近年来,制造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一些传统产业行业利润率不断下滑等问题,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引发的。但本质上,还是供给侧的问题,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的新变化,低端供给严重过剩、高端供给明显不足成为当前制造业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这也是振兴制造业的难点所在。
从我省看,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当前面临产能过剩、供需错配、投资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困难和问题,这既有周期性问题,又有结构性问题,根本原因还是结构性问题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经济下行期更加凸显。具体表现在:
1.工业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不合理。我省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且重化比重有扩大趋势。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尚未形成规模效益,集聚辐射能力较弱。城市工业经济总量差距明显,沈阳、大连工业规模占全省近一半,许多城市“一企独大”、“一业独大”。
2.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创新意识差,研发投入不足,全省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善,原始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较弱,高档数控机床大部分功能部件依赖进口。人才资源支撑不足,受体制机制、薪资待遇等因素影响,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3.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品牌意识和运作经验不足。企业用电成本较高,目前,我省企业电费中所含的政府性基金及附加所占比重偏大。我省金融环境整体趋紧,融资成本过高。老企业多,退休人员多,企业包袱重,且“五险一金”缴费比例过高,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本土企业培育品牌力度不够,驰名品牌数量相较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有很大差距。
(二)对策建议
破解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我省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推进”的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工作重心放在补短板、去产能、降成本上,全面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推动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辽宁产品向辽宁品牌的转变,资源消耗向科技创新的转变。
1.以有效投资为抓手,补产业短板。围绕升级重大装备、提高配套能力、推广智能制造、推动质量提升、完善产业链条五大重点任务,我省组织实施“千个重大项目”三年滚动计划,制定年度重大工业项目计划指南(辽宁省100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辽宁省100项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加快技术改造,增强有效投资,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2.以企业自主创新为突破,补创新短板。加大创新主体培育,依托骨干企业,重点推进国家级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成立了沈阳智能机器人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推动39户国家级、707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与升级。着力转换创新方式,积极组织科技需求侧与供给侧对接,组建了11个校企联盟,推进高校对接企业科技需求项目842项。瞄准市场应用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环节,组织实施新产品开发、产学研合作、关键产业技术研发等项目763项,突破一批新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
3.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我省以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为重点,坚持市场化和法律化手段相结合,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今年摸排核实全省水泥企业存在落后产能388万吨,8月底前将全部拆除完毕;清理“地条钢”企业66户。对钢铁、建材等行业分业施策,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落实错峰生产、阶梯电价等政策,积极化解过剩产能。
4.着力降低企业成本,释放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全年力争直接交易电量达到全省工商业售电量40%左右,切实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积极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年初以来帮助企业融资26亿元,投放应急转贷资金41亿元。着力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努力为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实现制造业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
实现制造业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就是要培育发展新动能,通过新动能的增量对冲传统动能的减弱,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使之成为新的增长引擎;改造提升传统动能,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创造出的新业态、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使之换发新活力,实现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协同发力,“双引擎”混合动力拉动制造业振兴发展。
从我省看,就是要深入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发展壮大有发展潜力、有望占领制高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有基础、有优势的传统产业。
(一)开拓新领域,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1.加快推进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研发能力,事关国民经济和战略安全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先进钢铁材料、高强铝合金、高强韧钛合金等产品,推进低端原材料产品向先进基础材料和关键战略材料领域转型升级。二是在金属、化工、无机非金属、高性能多功能纺织等新材料领域,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是以发展先进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 化工新材料等为目标,重点突破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冶炼等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
2.加快推进产业基础好、盈利能力强、产品技术优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围绕疾病防控需求,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导企业从“仿创结合”向自主创新转变。在生物药品领域,重点发展针对流感、乙脑等重大或新发传染病的新型疫苗、联合疫苗以及动物疫苗等生物技术药物。在生物医学工程产品领域,重点发展多层螺旋CT、PET-CT等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和先进治疗设备等。在化学药品领域,重点发展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等。
3.充分利用我省电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储能装备产业发展。一是在储能装备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支持大连融科储能等重点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在全钒液流电池用隔膜后处理优化工艺、电极性能优化与批量化制备工艺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二是推进氢燃料电池产业化。支持大连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与省内汽车企业合作,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进重点企业与新源动力股份公司在氢燃料电池系统控制等方面合作,加快形成产业规模。
(二)突出技术改造,加速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是我省制造业的基础,有巨大的存量资产,是稳定我省经济的压舱石和增压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必须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围绕落实已制定的《工业八大门类产业发展政策》,分类施策、精准发力,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塑造传统产业新优势,推动传统动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1.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按照“高端化、成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围绕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汽车、重大成套装备等八大发展领域,集中力量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支持沈鼓等重点企业,加快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2.调整优化石化产业。按照“基地化、一体化、精细化”发展方向,推进恒力石化、中国兵器等重大炼化一体化项目实施建设,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增强PX等重要基础化工原料供应能力;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3.改造提升冶金建材产业。按照“精品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冶金行业大力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轿车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及高端钢材产品,建材行业依托辽宁集佳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轻质高强新型建材。
4.做优做精消费品工业。立足“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围绕水产品深加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特色服装产品、化药制剂和生物药品、中药等五大领域,实施“五大专项、11类品种、百项产品”。
5.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按照“规模化、高端化、协同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数字视听与智慧家庭产业、现代通信等优势产业;以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为重点,加快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
中国公众信息网摘编:崯嶧 |